從共享單車看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
本站 2018/5/5 10:43:59
騎車,在過去的汽車時代,已經是被人們逐漸舍棄的一種出行方式,但在低碳綠色倡導的當下,騎車又被推崇而出,略過公交、地鐵等常見火熱的交通方式,形成一股復古的潮流。
而這里,又不得不提出共享單車,在共享經濟這個大環境下,共享單車的蜂擁而至,是共享經濟滿足交通出行需求的市場反應,是城市公共交通短板的折射,是人與車爭奪城市空間資源的表現,更是對城市治理能力的測試。單車雖小,卻是對城市規劃、建設、管理的全面檢視,也是政府面對新經濟回答如何實現科學監管的問題。
2016年4月28日,上海地鐵9號線嘉善路站前,中國第一批城市無樁共享單車——摩拜單車投放至此。
2017年1月26日,全國首條、世界最長的空中自行車道——廈門空中自行車道試運營。該自行車道由丹麥建筑師Steen Savery Trojaborg設計,總長7.6公里,橫跨5個主要住宅區和3個商業區。
廈門空中自行車道
如我們所見,一場由自行車為城市帶來的變革正在進行中。
“和大多數中國城市一樣,廈門的基礎設施僅僅是為汽車和公共汽車考慮的,人們不得不沿著城市的主干道騎車,這讓行車變得非常困難且危險!苯ㄖ䦷烼rojaborg在采訪的時候說到。
他所在的建筑事務所DISSING+WEITLING,曾在2014年為哥本哈根設計了一個“蛇橋”(Bicyle Snake)項目。這為當地市民往返小島解決了實際問題,之前只能搬著自行車從樓梯通過。
廈門空中自行車道
但廈門的項目也帶給Trojaborg很多挑戰。為了兼顧與周邊交通和建筑的聯系,這條自行車道需要設置11個出入口和7個平臺;為了保證騎行不間斷,這些出入口需要盡量設計成坡道,每個平臺都配備了自行車調度升降梯。
在廈門的城市規劃下,要找到放置足夠坡道的空間非常困難。Trojaborg最終決定將這些坡道設計成螺旋形狀。
出入口與周圍環境的聯系
除此之外,為了更加地因地制宜,基于廈門的城市人口密度以及城市規劃系統,Trojaborg還做了一些細節的設計:自行車道應該更寬(總寬4.8米,凈寬4.5米),使這條自行車道能最大化的有效緩解交通問題;護欄高度也從1.2米調整到1.3米,在保證安全的同時,又能方便騎行者欣賞沿途風景。
人性化的車道寬度和圍欄設計
在一定意義上,共享單車的善治既是城市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結果,也是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的表現,更是智慧城市建設惠民利民的真切體現。
共享單車停放將會占用城市公共空間,作為一種正常的、合理的空間需求,單車是有權利得到安放的。單車是以滿足更多人綠色出行需求的交通工具,原有的城市空間規劃沒有為新型交通活動預留空間,特別是沒有堅持以人為本、步行友好、交通通達的設計理念,過度追求大馬路、大廣場、大社區,忽視了城市微循環的功能發揮,導致公共空間無法滿足居民頻繁交往和慢行交通的需求。
共享單車的出現,實際上是暴露了這方面的問題。因此,在以后的城市設計中,需要更加注重作為城市活動主體——人的需求
回過頭來看,現在遍布大小城市、快湊齊彩虹色的共享單車重新點燃了人們對騎車的熱情。雖然目前中國城市規劃者的意識似乎正在從“為汽車設計城市”向“為人設計城市”轉變,但這也僅僅是一個開始。
在丹麥,人們騎車可能不僅僅是因為健康、環保,而更多是因為,它就是最便捷的出行方式。在哥本哈根,政府一直持續投資自行車道設施,在經過一系列的車道設計與規劃后,如今這座城市的人們已習慣自行車出行。
廈門的項目不能被每個城市復制,但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功能與需求以及城市規劃系統,真正做到“自行車改變城市設計”,“為人設計城市”任重而道遠。
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